量子研究院超导实验室的助理研究员徐源课题组联合福州大学郑仕标教授、清华大学孙麓岩教授等团队攻坚克难,在基于超导量子线路系统的量子纠错领域取得突破性重大实验进展。联合团队通过实时重复的量子纠错技术延长了量子信息的存储时间,在国际上首次超越盈亏平衡点,展示了量子纠错优势。这一里程碑突破代表了迈向实用化可扩展通用量子计算的关键一步,相关研究成果以“Beating the break-even point with a discrete-variable-encoded logical qubit”为题于2023年3月2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
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刘开辉,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以及韩国蔚山科学技术院教授丁峰等联合攻关,在超大尺寸单晶金属箔库的制备领域再次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创造性提出晶体表界面调控的“变异和遗传”生长机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种类最全、尺寸最大的高指数晶面单晶铜箔库的制造。相关工作以“Seeded growth of large single-crystal copper foils with high-index facet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
研究院俞大鹏院士、燕飞副研究员等与中科院计算所孙晓明研究员团队合作,在量子算法实现与量子体系结构领域取得新的进展。研究团队提出并在实验上实现了一种易扩展的量子版本的逻辑“与”(AND)门,大幅降低了在量子系统里实现与逻辑的硬件代价,为一系列关键量子算法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11月14日以 ”Scalable algorithm simplification using quantum AND logic” 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物理》上。
2022年12月20日,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旗下Physics网站回顾了本年度内国际物理学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发布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十项重要工作(“Highlights of the Year”)。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李正达等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复数的根本地位”的实验研究,与激光聚变首次跨越盈亏点、银河系黑洞的第一张照片、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拍摄标志性宇宙图像、航天器碰撞改变行星轨道和破译蛋白质折叠等十项研究成果共同入选。
研究员许志芳领导的团队与南科大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和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刘文胜以及德国汉堡大学教授Andreas Hemmerich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了题为“Evidence for an atomic chiral superfluid with topological excitations”的研究论文。许志芳团队在实验室中首次观测到类六角氮化硼光晶格上由相互作用诱导的具有拓扑准粒子激发的全局原子手性超流。
研究团队在实验上首次观测到三角光晶格上由相互作用诱导的破缺旋转对称性的p轨道玻色超流,其中存在奇异的量子条纹序和环路粒子流。相关成果以“Evidence for Quantum Stripe Ordering in a Triangular Optical Lattice”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范靖云,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正达,物理系研究助理教授毛亚丽与合作者在量子基础物理问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首次获得关于多个物理观测量联合测量的紧致约束关系,并开展了实验验证,相关实验工作以“Testing Heisenberg-Type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Relations of Three Observables”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近日,量子研究院李勤副研究员联合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力量,跟香港中文大学梁迺聪、陈国威教授合作,在数学物理中的几何量子化与形变量子化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提出了非形式化量子化(non-formal quantization)的概念,在凯莱流形上构造了此类量子化的具体实例,为几何量子化及高维量子场论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相关结果以“Quantizable functions on Kähler manifolds and non-formal quantization”为题被国际数学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s in Mathematics正式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