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国量院刘骏秋研究团队在芯片集成暗脉冲频梳操控和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刘骏秋研究团队在芯片集成暗脉冲频梳操控和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涵盖激光器-微谐振腔互耦、克尔非线性与光热效应协同作用的完备理论模型,从理论、数值与实验三方面研究了自注入锁定系统中暗脉冲微梳形成的动力学过程,揭示了该系统中新颖且普适的暗脉冲切换行为与噪声淬火现象,为高相干集成微梳的制备与调控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验手段。该研究成果以“Universal Kerr-thermal dynamics of self-injection-locked microresonator dark pulses”为题发表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期刊。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刘骏秋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成功研制可见光波段矢量光谱分析仪
近日,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刘骏秋研究员团队联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张强教授团队,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该仪器首次实现了对可见光波段集成光学器件进行高精度、宽带宽、矢量化的光谱测量。相关成果以“A hyperfine-transition-referenced vector spectrum analyzer for visible-light integrated photonics”为题发表于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国量院刘骏秋团队实现一种全新的低噪声微梳生成架构
近日,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刘骏秋研究员团队与德国卡尔斯鲁尔理工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新加坡Linkstar Microtronics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者合作,实现了一种全新的低噪声微腔光频率梳(简称“微梳”)架构。相关研究成果以“A chip-based optoelectronic-oscillator frequency comb” 为题发表于eLight期刊。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基金委、广东省以及深圳市的大力支持。
不断突破!国量院2025上半年科研成果速览
深耕量子前沿结硕果,创新驱动铸就新辉煌。2025上半年,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科研团队践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在量子计算、物态调控、极限传感等核心领域勇攀高峰,实现全球首次突破多项,以一作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顶刊论文近二十篇。从解开百年量子理论谜题到攻克极低温装备“卡脖子”难题,国量院以深圳速度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中国量子科技从跟跑到领跑提供硬核支撑。现将上半年重大科研成果集锦,见证创新引擎的澎湃动能。
国量院与北大物理学院等联合研制成功高稳定光纤集成石墨烯超快电子源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讲席教授俞大鹏院士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刘开辉教授、洪浩特聘副研究员,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团队在超快电子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石墨烯集成于单模光纤端面,利用石墨烯超快热电子发射机理,成功研发出高稳定飞秒脉冲超快电子源。2025年7月,该项研究成果以“高稳定光纤集成石墨烯超快电子源”(Stable ultrafast graphene hot-electron source on optical fiber)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陈济雷课题组在反铁磁自旋翻转研究中取得突破
近日,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陈济雷副研究员课题组与国际合作者在反铁磁自旋电子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利用非线性磁子激发,成功实现了超低功耗条件下反铁磁自旋结构的定向翻转,为下一代低功耗自旋电子学器件提供了新的控制思路。相关成果以“Deterministic switching of antiferromagnetic spin textures by nonlinear magnons”为题,于2025年7月1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54